向孙中山学习!民主成于屡败屡战,革命贵在终生激情
中华庆幸:我们拥有孙中山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战神!
导读:1925年3月12日上午,孙中山进入弥留状态,他反复念叨“和平……奋斗……救中国……”一代伟人,奋斗一生,他并没看到中国被救,却匆匆撒手人寰,他留下的是一串串断断续续的救国省略号,似乎注定有漫长的路在等待着苦难的中国……
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之后,孙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今天,重温中山先生的世纪遗言: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深思:在国家与人民一起沉没的时刻,究竟是救国要紧还是救人为上?是要救国误民还是要救民弃国?究竟是救民容易成功还有救国更有把握?
孙中山的伟大革命事迹
(摘录于维基百科,王一鸣编辑整理)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祖籍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 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出身于农家,为家中第三子。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其家无田产,佃二亩 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 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
七岁时,孙中山进入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闲暇之余常听太平军老兵讲述太平天国故事,心生佩服向往。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 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1878年5月,12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日本,“始见轮舟之奇,沧海 之阔”。在当地,孙中山于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主持、采全英语授课的意奥兰尼书院 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正式认识基督教。1882年7月,孙中山毕业,并获夏威夷王国国王卡拉卡瓦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 1883年春,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美国公理会教会学校奥阿厚书院(相当于中学)继续学业。然而入学不过三月,由于孙中山对加入基督教意向不减,又经 常劝说工人不要膜拜关帝君神像,兄长忧其触犯众怒,二怕双亲斥责,遂断绝支助,将18岁的孙中山送回家乡。不久与同乡友人陆皓东一起“捣毁偶像”,破坏 村中北帝庙神像,不为乡人所容。
同年冬天,孙中山来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到基督教纲纪慎会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博士主持洗礼加入基督教,孙中山随即入读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 院)。1884年,孙中山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乡娶卢慕贞为妻。孙眉获知弟弟成为基督徒的消息后,将其召回夏威夷,试图切断 孙中山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可惜徒劳无功,几个月后在基督教友人的帮助下返回香港,由于中途辍学的关系,孙中山并未取得中央书院的毕业文凭。
1886年孙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绍信,到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堂习医学,结识日后的革命伙伴郑士良。隔年1887年转学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曾 回忆:“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 而当中提到的这所“英文医校”便是香港西医书院。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有问到孙中山于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 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深刻 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
孙中山与其三位畅谈革命的友人,清末时被称为四大寇。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
就读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期间,孙中山结识许多日后对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师康德黎、陈少白与杨鹤龄,并经杨鹤龄介绍认识尢列。1892年7 月,孙中山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但是该班只有孙中山和江英华两名学生),并获时任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其后,孙中山于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不管是就学或在广州行医期间,孙中山都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当地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
孙中山早年的生活有两个特色:一是出身平凡农家,生活朴实而活泼,受传统名教的束缚少,因而敢于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学文化洗礼,思想切实而具开创性,故不惜为“四大寇”之一。
筹组兴中会
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于1894年6月《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惟李鸿章拒绝面 会,请愿书后来刊载于上海《万国公报》。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夏威夷檀香山欧胡岛募款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为誓言,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于2月18日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讨论筹备“香港兴中会总会”。时杨衢云、谢缵泰等先以“开通民智、 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与其接洽同操大业,然两派人马在领导权上相持不下,香港总会2月21日成立,却直到10月10日 始以杨衢云任会长,孙中山获起义指挥权,底定香港兴中会总会与辅仁文社的合并案。租定总会所位于中环士丹顿街13号,外悬“乾亨行”商号招牌作掩护。
从1895年香港兴中会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十六年间,孙中山发动的十次武装起义中,有六次是香港兴中会和同盟会香港分会,以香港为基地秘 密发动的。香港既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制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的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避难 场所。
广州起义 孙中山逃亡于英国伦敦期间的住处,今为纪念有一孙中山的浮雕像
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利用传统宗教信仰为誓,兴中会 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孙中山为秘书。同年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 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 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在清政府的压迫下,港府颁发放逐令,不准孙中山进入香港,为期五年。孙 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获得踊跃捐输,佛 洋、光绪龙洋、鹰洋各若干。
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被清廷差人暗中非法禁锢,拟秘密押送回国处决,消息曝光后成为国际事件。经孙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孙中 山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孙中山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 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寅藏及平山周,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
1900年由于庚子拳乱引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中山借此机会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行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 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清廷的陷阱。而后,李鸿章赴燕京协调庚子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 原香港兴中会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台湾日治时期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 起义(称惠州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 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成为致公堂“红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洪 门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孙中山之后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 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于 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倡导革命 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上海蔡元培、章炳麟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 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 《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与编定“同盟 会革命方略”,并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道程序[。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第二次惠州起义 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15,000元请孙中山离开日,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先抵越南河内,继续策划革命起义,5月命余丑举行第三次潮州黄冈起义,历6日而败。
1907年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历10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是第五次起义
1907年7月,孙中山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是第六次起义
1907年12月,孙中山被越南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会总部,后搬迁到槟城。
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
1908年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
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分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此外又先后发动包括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是孙亲自发动的第十次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 九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击退,掌控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的革命党咸起响应,终推翻清朝。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 有29次之多。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当时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朋友餐厅打工度日,对革命事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创立民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后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红楼”。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 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1月2日孙中山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游说西方政府与银行团终止贷款给满清政府与支持中国革命。 11月24日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槟城、新加坡、香港,于12月25日抵达上海,并于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 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 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 老会的成员,无论在财政、武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孙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 人,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情形。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 的最后关键。最后孙与袁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中华民国的成立取代中国过去的帝国体制,孙中山即于13日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兹后苦 心孤诣协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特重其向国民宣誓一事,引导袁氏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 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 为代理理事长。孙中山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他曾打算出卖铁路经营权换取外国借款以完成其铁路建设计划。
讨袁护法: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中日盟约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孙中山认为袁世凯是元凶。孙中山反对法律程序解决,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开民国武力解决政治争端先 河。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1913年8月2日由上海乘德国船舶潜逃至福州,之后转往台湾的基隆,随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浓丸赴日本寻求援 助。袁世凯则于是年10月15日以北京总检查名义通缉孙中山及二次革命首要。在日本内阁的默许下,孙中山经门司、神户,最后从横滨进入东京。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分成等 级,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陈炯明等俱未有加入。该年7月,孙中山派 蒋介石(化名为田雄介)与丁景梁等人秘赴东北策动讨袁军事,并对蒋表示,“日本人如果不将东北和台湾交还我们,并保护朝鲜的独立,我们国民革命运动是不 能停止的,你要将这个意思告诉日本将领”。蒋介石后在东北时将孙的话转达给一位日本联队长,“听了我的话大为不满,面红耳赤而去。第二天就请我(蒋介石)离开东北。”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1916年5月1日,孙中山回到中国,住于上海租界区。5月9日,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邀孙赴粤,并派程璧光之独立海军载孙中山、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国会议员南 下广州。抵达广州之时,段祺瑞“保护共和”已经成功驱逐张勋,但是拒绝恢复被张勋废止的1913年选出之国会。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非常会 议,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旧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 不出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11月28日孙中山从上海 回到广州。1921年4月2日,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改总裁制为总统制,4月7日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开始 第二次护法运动,又称作三次革命。
1922年5月,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恢复约法和国会。在粤国会议员纷纷北上。陈炯明主张停战,实行联省自治,而孙主张继续军事北伐,最终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联俄容共
第二次护法后,因无他国支助,日本人也因孙中山要收回东北而冷淡之,孙中山开始考虑与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 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后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引入外援改造中国国民党、建立党军的政策。孙越宣言俄方 表示会从外蒙古撤军,承认中国对外蒙古的主权,承诺不在中国进行共产革命,认为共产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在1923年与共产国际合作后,苏俄方面给予孙中山大量军火和银钱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孙中山建军北伐。隔年,黄埔军校成立。在苏联的影响下,孙 中山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力排国民党内反共势力的干扰,坚持“联俄容共”,并积极筹备在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同年,苏联支持外蒙古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并未从外蒙古撤军。
扫荡军阀:北伐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部被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退守东江。孙中山得以在2月21日 回广州,不再称呼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 中山顾问,以苏联共产党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在苏联援助下,于3月组建黄埔军 校,并以蒋中正为校长。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以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 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直系大 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健康已急转直下。
逝世
孙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后即开始病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1月20日以后,病势严重,不能饮食,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全肝已坚硬如木,癌细胞四 处蔓延,无法割治。2月18日出院,自协和医院移居铁狮子胡同行辕,改以中医治疗,先后经由著名中医陆仲安、唐尧钦、周树芬三人共同诊视,情况有所好 转。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药,继续用西医治疗。此期间汤尔和与汪精卫对中西医治疗爆发争论,汤尔和在《晨报》上发表〈关于孙中山病状的疑问〉,对中医 治疗加以指责。3月11日,孙中山在汪精卫执笔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有关孙中山的确实死因,外界普遍认为是肝癌,而近年根据协和医院存 盘的病理检查报告则认为孙中山原发胆囊癌,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并救治无效。
12日上午,孙中山进入弥留状态,他反复念叨“和平……奋斗……救中国……”一代伟人,奋斗一生,他并没看到中国被救,却匆匆撒手人寰,他留下的是一串串断断续续的省略号,似乎注定有漫长的路在等待着中国……
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孙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今天,面对中山先生的世纪遗言:我们是否在想:在国家与人民一起沉没的时刻,究竟是救国要紧还是救人为上?是要救国误民还是要救民弃国?究竟是救民容易成功还有救国更有把握?
遗书与遗嘱: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由汪精卫代笔,签署了两份遗嘱,分别是【家事遗书】及【国事遗书】 ,内容如下:
【家事遗书】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 志。此嘱!【国事遗书】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 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